张向晨:创新产融合作 助力基础设施发展
(作者: chinca)
更新日期: 2016-06-29 10:10:24
2016年6月2日,第七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在澳门召开,吸引了36个国家和地区的46位部长级嘉宾出席,以及来自国际金融机构、承包商、专业咨询机构及同行业组织的600多家单位的逾1400名代表的参与。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出席了本届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他对国际基础设施业界的朋友们表示欢迎,认为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不仅是传承友谊的纽带和桥梁,更是开展基础设施合作的重要平台。
他谈到,中国长期以来积极支持和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实际行动为亚太乃至全球提供公共产品。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进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其中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已经和30多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与俄罗斯联邦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与欧洲决定对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欧洲投资计划,同意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与哈萨克斯坦、蒙古、印度尼西亚等国进行了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接。这些合作成果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基础设施项目的合作上,像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中国-俄罗斯东线天然气管道、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中国-哈萨克斯坦物流合作基地等一批示范项目已经建成或者积极推进。“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与相关国家共同推进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双边和多边基础设施项目合作面临广阔的机遇。
他指出,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与全球其他区域的互利合作。中国与非洲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逐步从双边走向区域、从单纯建设走向建营一体化。埃塞俄比亚首都轻轨、肯尼亚蒙巴萨至内罗毕铁路、吉布提港、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等众多大项目投入运营或正在实施。2015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新签合同额76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48亿美元,聘用当地员工约40万人,非洲已成为中国企业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非洲各国间互联互通的水平在中国的支持下不断提高,中国轨道交通、港口、电力、通讯设施等技术装备也在非洲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中国愿与非洲继续深化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发挥中国在项目设计、施工、装备、管理和运营方面的比较优势,结合非洲铁路、公路、港口、电力等建设需求,推动双方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转型升级。
他谈到,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经贸合作也在不断深化,基础设施合作成为其中的重要领域。2015年中国企业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新签合同额182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完成营业额164亿美元,同比增长24.4%,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承包工程市场。中国港湾在牙买加南北高速项目顺利通车的基础上,2015年中标了哥伦比亚8.7亿美元的PPP公路项目,这是中国企业在该地区中标的第一个PPP项目。此外,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连续中标巴西美丽山水电特高压项目,三峡集团购买了巴西伊利亚、朱比亚两座水电站的特许经营权。中拉基础设施合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第二届中拉基础设施合作论坛的举办,将会推动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基础设施合作更上一层楼。
张向晨指出,当前世界各国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旺盛,但各国又普遍存在建设资金筹措难的问题,如何破解融资瓶颈是重要课题。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产融结合创新合作模式,一直是各国政府努力倡导和推动的重要方向。2014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G20峰会,决定成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进一步促进各国政府、私营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完善国际基础设施市场的融资运作机制。2015年土耳其安卡拉举行的B20峰会,强调了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对解决融资瓶颈的重要作用,建议政府提升基础设施投资的生态系统,尤其重视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目前,中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项优惠贷款、成立专项基金、倡议设立金融机构等方式对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创新融资模式,打通建设资金瓶颈。中国政府主导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从企业层面来看,为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很多国际承包商在具体实践中,大力推动产融结合,以BOT、PPP等多种形式开展基础设施投融资,并进行海外股权投资、兼并收购等投资业务,推动其海外投资业务创新和发展。很多中国承包商越来越重视产融结合对其投资业务的促进作用,通过产融结合参与海外项目投资与建设,完善海外市场和全球化布局,实现自身经营战略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产融结合逐渐成为国际承包商实现自身多元化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张向晨认为,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其建设运营存在着特殊性和外部性。这就需要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共同发力,寻找符合各地实际的商业模式,创造性的推动产融结合,为全球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合作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他对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要创造鼓励投资的政策环境。政府应努力消除贸易投资壁垒,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投资项目,方便外国投资者参与,营造公平、透明、开放、有序、稳定的投资环境,为具体项目落实和融资汇兑创造便利条件。要培育和完善与基础设施项目开发相关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型融资机制的建立,鼓励外来投资和私人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场,为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要创新金融产品和项目实施模式。大力推动BOT/PPP模式发展,以政府投资作为种子资金,给予必要的配套政策支持,吸引和带动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金融机构应当优化融资模式,加强产品创新,探讨灵活高效、丰富多样的融资产品,可通过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支持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也可开 发项目所在国或区域内证券、债券市场,增加企业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降低基础设施投资风险。
三是要发挥多双边金融机构和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多边金融机构自有资金规模庞大,运作规范、透明,对区域内大型、复杂基建项目的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世界银行与多家多边发展机构、商业银行、养老金和保险基金、资产管理和私人股本公司联合成立了“全球基础设施基金”,通过多边金融合作、联合融资和股权参与等多种方式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和融资产品,推动发展中国家复杂基建项目的实施和落地。与此同时,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20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合作机制也为国际基础设施合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各国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平台或机制,充分发挥现有相关国际论坛、行业组织的促进作用,为基础设施的国际合作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他强调,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必将会促进人员、货物、信息的便捷流通,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超过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百万千瓦级水电组等已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高铁、4G通信业在全球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技术先进、性价比高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相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高铁、电力、通信等许多领域都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他真诚地希望各界朋友深化全面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为国际基础设施的发展做出贡献。
张向晨指出,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自2012举办以来,层次逐步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实效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国际建筑业界为数不多的知名论坛之一,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全面合作,澳门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希望本次论坛圆满成功,希望论坛成为促进中外企业务实合作的更为重要的平台。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林毅夫: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
房秋晨会长主持论坛...
9月28-29日,由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和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共同主办的第13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在澳门举办。本届论坛以线上线下融合方式举办。作为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行业盛会,...
-
武宪功:推动基础设...
在9月28日下午举办的“共建绿色基础设施:新技术、新基建和新能源”主题论坛二上,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宪功作主题发言。他对如何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提出三点倡议:一是以国际低碳合作引领行业发...
-
陈其华:拥抱新技术...
在9月28日下午举办的“共建绿色基础设施:新技术、新基建和新能源”主题论坛二上,卡特彼勒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陈其华作主题演讲,为与会嘉宾分享了公司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新技术创新能源转换,服务国际承包...
-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报告》发布 1831
- 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2017) 883
- 研究报告: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迎来新机遇 784
- CNTV:第九届高峰论坛在澳门开幕 589
- 央视:第八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在澳门举办 547
- 第八届高峰论坛宣传册下载 545
- 《国际基建资讯》第6期 524
- 第八届主题宣传片-共建多元创新、产业联动、可持续的基础设施 438
-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再创新高 400